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评论》2022年第11期目录

艺术评论杂志 艺术评论杂志
2024-09-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2022年第11期 总第228期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目  录   艺术评论 · 2022年 · 第11期 

专题策划特别

电影工业美学“接着讲”与中国电影理论建设

8  “理论批评化”与电影工业美学“接着讲”——兼与朱晓军教授商榷

陈旭光

22  电影工业美学、共同体美学对于电影强国建设路径探寻的实践启迪张 卫 34  “媒介化生存”:电影工业美学的媒介之维杨 毅 45  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话语反思和批评构想潘国辉史学与评论特别策划

58  契诃夫首部剧作考辨及其价值重释

顾春芳 72  刘知白绘画的现代性路径刘 剑 张铭越 83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美育”理念的建立与实践——以滕固“民众艺术”构想为中心韦昊昱93  共生与共谋:论设计推动手工艺更新的方式唐 然艺界时评
102  贾文龙现代戏唱腔艺术成就谈
孔培培 110  轻盈抑或沉重——对《枕头人》批评现象的一个观察祝贝妮120  《头号玩家》:“正在别处”的身体

王温懿

观察与思考
129  中国歌剧创作中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借鉴、转化与创新
——围绕四部少数民族题材歌剧的思考赵 娜141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独特审美范式和美学演进路径许 婧 152  影像的力量:走进院线的纪录片赵 远美术作品

160  张


封面 孔凡博作品《远航——中国自由贸易区》封二 中央歌剧院原创歌剧《边城》剧照封三 《文艺研究小丛书》《鲁迅传记研究资料汇编》书影、简介封底 原博作品《灵璧问道》系列

篇目提要   艺术评论 · 2022年 · 第11期  



专题策划

电影工业美学“接着讲”与中国电影理论建设
策划:本刊编辑部
近年来,电影理论界同仁在中国电影理论和中国电影学派建设上的努力和成果众所公认。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建构,在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传统与当下、外来与本土的张力间丰富、重构着中国电影理论,彰显了中国学者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的努力。中国特色电影理论与学派建设期待“百家争鸣”,更要在争鸣和自我反思中“接着讲”。
无疑,接现实“地气”,植根本土的中国电影学派,自然应该是对中国电影创作、产业所暴露出来的新问题的直面和思考,也是对电影人新的电影观念和生产原则的总结和提升。理论基于中国电影发展的现实问题及电影人创作、生产和工业、产业状况,故其建构亦应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丰富多元的中外理论资源,以及具有主体自信力的广泛参照借鉴。
本辑专栏文章汇聚了相关论文四篇,分别从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理论批评化”及学科自省、电影工业美学与共同体美学对电影强国建设的实践意义、电影工业美学理论“媒介之维”的拓展、理论话语反思与批评建构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希望借此推动电影工业美学等中国电影理论和学派走向深入。
学术主持:陈旭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理论批评化”与电影工业美学“接着讲”——兼与朱晓军教授商榷/陈旭光
【内容提要】近年中国电影理论、中国电影学派建设成果斐然。理论建设期待争鸣,更需要“接着讲”,也应该通过“理论批评化”而进一步发挥实践品格和批评效应。电影工业美学理论具有双重实践品格,源于实践又力图回到电影生产实践和批评实践。“理论批评化”思潮,历史上渊源有自。但在今天新媒介语境和新艺术实践的背景下也面临新问题。电影批评领域的“理论批评化”话题有异于文学领域。安德鲁·萨里斯的“作者论”作为一种“美国电影学派”理论,具有较大的批评功效,是“理论批评化”的一个有益案例。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是中国电影学派的自觉建设,是对中国电影生产与创作的新观念和新美学的总结和提升,也是对经典美学和电影理论的某种“扩容”。除了理论建构,电影工业美学最重要的愿景是实践“理论批评化”,回应并有效阐释电影生产与理论发展中的问题。
【关 键 词】理论批评化;作者论;电影工业美学;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学派

电影工业美学、共同体美学对于电影强国建设路径探寻的实践启迪/张  卫
【内容提要】电影强国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一个国家的电影在国内与国际市场的票房拥有量和世界影响力,特别是全球观众的接受度,是电影强国的重要标准之一。而系列电影的规划、生产及其规模是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电影工业美学和共同体美学为电影强国建设的路径探寻提供了实践性的启迪。
【关 键 词】电影强国标准;电影工业美学;电影共同体美学;系列电影;电影品牌
▼电影《流浪地球》海报▼

 “媒介化生存”:电影工业美学的媒介之维/杨  毅

【内容提要】从现象上看,电影的媒介化要求新的电影理论话语不应忽视媒介的存在。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不再强调创作者的个人才能,而是要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探索出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模式。电影工业美学的提出基于“媒介化转向”对新的电影生产方式的影响,但这不仅是对电影创作者的要求,更需要在理论上重视电影工业美学的媒介维度,拓展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资源、体系建构和生存方式。当前,电影工业美学应发挥“想象力消费”的作用,在工业美学的基础上激活受众的参与性。

【关 键 词】电影工业美学;媒介;媒介化生存;想象力消费;情感经济

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话语反思和批评构想/潘国辉
【内容提要】当下中国电影繁盛的创作局面为电影理论和批评创造了条件。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批评正是伴随着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建构和逐步完善而兴起的。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批评化,既不是理论被批评取代,也不是理论变成美学理论和相关的批评实践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于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总结中国经验、传递中国精神,从而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有着积极的探索意义。
【关 键 词】电影工业美学;话语反思;批评构想;理论批评化
▼电影《我不是药神》海报▼


史学与评论

契诃夫首部剧作考辨及其价值重释/顾春芳
【内容提要】契诃夫首部长篇剧作一直是契诃夫研究中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契诃夫本人的书信中所提及的,他写于青年时期的《没有父亲的人》与20世纪 20年代在银行保险柜中发现的被命名为《普拉东诺夫》的剧作是否为同一作品广受争议。格·别尔德尼科夫、亨利·特罗亚、唐纳德·瑞菲尔德等学者均认为二者并非同一剧作,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考辨。与之相反,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二者是同一剧作,格罗莫夫认为这部戏剧就是丢失的《没有父亲的人》,它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契诃夫戏剧全集》中,童道明先生将此剧本译为《没有父亲的人》。然而,由于材料匮乏,任何一方的论断都不能提供确凿、充分的证据,致使这一疑题长期悬而未解。在这种情况下,真正有意义的或许并不是判定这两部作品是否为同一个剧作,而是探讨契诃夫早期剧作在其写作生涯中所具有的原点性意义,并对剧作本身的价值进行更为公允的重释。 
【关 键 词】契诃夫;《没有父亲的人》;《普拉东诺夫》;价值重释;现代性
▼《安 · 巴 · 契诃夫档案照片》(俄文版)所收银行保险箱里的手稿图片▼

刘知白绘画的现代性路径/刘  剑 张铭越
【内容提要】刘知白的大泼墨山水从石涛和米芾切入,以“我有我法”的主体姿态,在董其昌所倡导的绘画本体与绘画语言的自觉之后,兼收并蓄,师法古人和造化,与黄宾虹相似地走出一条从中国画内部开出的现代性之路。
【关 键 词】刘知白;石涛;董其昌;黄宾虹;现代性
▼刘知白 《竹石山水》 扇面 40cm×17cm 1938 私人收藏▼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美育”理念的建立与实践——以滕固“民众艺术”构想为中心/韦昊昱
【内容提要】近代中国“社会美育”理念的早期建立与传播,是中华美育精神内涵现代性转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派学者对于国民大众“社会美育”运动多有探索和实践,滕固是这一时期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奠基学者之一。自青年时代开始,他就深受20世纪中国文化界“文艺大众化”思潮与近代欧洲公众美育理论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民众艺术”理论,借以表达现实关怀与批判立场,成为其推动中国“国民艺术复兴运动”,进入20世纪中国艺坛思想言说中心,参与社会文化改造事业的一次尝试。这种难能可贵的研究意识与现实关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美育”理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本土经验与启示意义。
【关 键 词】滕固;民众艺术;社会美育运动;文艺大众化;大美育

共生与共谋:论设计推动手工艺更新的方式/唐  然
【内容提要】在新时代语境下,手工艺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结合对这一转变的分析,本文聚焦、考察、反思以商业为导向的“产品化”设计与手工艺融合的方式,认为其忽略了手艺人在手工艺更新中的主体能动性,从而使手工艺丧失了内生的创造力和持续更新的原动力。结合对设计学科的转向和发展趋势的研究,笔者认为设计正超越对物的生产的关注,倾向于以参与式设计或协同设计的方式推动非专业设计人员创造力的激发。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实践案例的分析表明,设计介入手工艺更新的进程已开始关注手艺人的主体角色,并向推动手艺人主体知识更新和内生变化的设计实践策略转型。
【关 键 词】设计;手工艺;手艺人;参与式设计;社会创新
▼丁春梅的竹编体验工作坊▼


艺界时评

贾文龙现代戏唱腔艺术成就谈/孔培培
【内容提要】贾文龙是以专演戏曲现代戏闻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他在《村官李天成》《焦裕禄》《重渡沟》等剧目中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人民公仆形象,也在现代戏唱腔艺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绩。贾文龙现代戏唱腔注重挖掘唱腔表现与现代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在技巧运用上,将多种行当唱腔与表演特征糅合于一体,通过对传统戏曲唱腔程式的不断挑战与出新,找到唱腔与人物的最佳契合点,成功实现了唱腔、人物、情感在现代戏音乐中的“三统一”。其唱腔中所不断追求与表达的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则成为他现代戏唱腔中最为突出的美学成就。
【关 键 词】贾文龙;戏曲现代戏;唱腔艺术
▼豫剧《村官李天成》剧照▼

轻盈抑或沉重——对《枕头人》批评现象的一个观察/祝贝妮
【内容提要】作为鼓楼西剧场的开幕戏,《枕头人》首演至今已有八年,在取得票房成功的同时,关于该剧的评论呈现“各执一端”的有趣现象。本文尝试对这些讨论进行梳理,以期捕捉国内戏剧评论界对一出外国戏剧的接受视野和反应方式。
【关 键 词】马丁·麦克多纳;戏剧批评;直面戏剧;民族身份;爱尔兰戏剧

《头号玩家》:“正在别处”的身体/王温懿
【内容提要】2018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以“史诗级冒险故事”为创作蓝图推出了《头号玩家》,该片对人类身体问题的关注发人深思。本文从批评理论界的“情感/情动”转向出发,梳理有关身体问题的言说思路,论述自尼采将身体视为权力意志以来,身体不断“介入”政治的理论原委;进而以雅克·朗西埃有关政治与美学关联性的论述为基础,兼顾情感 /情动理论对身体感知的议论,分析电影《头号玩家》中身体的动能。最后,探讨以动态的身体为影像特征的该片在丰富电影体验、“解放”观众身体方面的尝试。
【关 键 词】《头号玩家》;感性政治;身体叙事;情动理论;凝视理论

观察与思考

中国歌剧创作中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借鉴、转化与创新——围绕四部少数民族题材歌剧的思考/赵  娜

【内容提要】歌剧艺术进入中国后,中国的艺术家就在摸索一条“本土化”的创作道路:一方面表现在题材的选择、创编,戏剧品格的呈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音乐创作上重视对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借鉴、吸收。即从戏剧性与音乐性两个方面着重体现中国特色、民族特色。中国歌剧历经百余年发展,在融合古今中外优秀音乐元素的基础上,逐步完成本土化的改造,并形成了多种富含中国音乐特色的歌剧类型,如民族歌剧、歌曲剧、歌舞剧等,其中,少数民族题材歌剧创作在以往研究中关注较少。这类歌剧在题材上多选用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或传说,在音乐创作上则注重吸收具有民族风格的音调、唱腔,配合民族特色乐器的运用,综合呈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风貌与人文景观,在中国歌剧创作中亦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歌剧创作中对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值得引起创作者重视,有利于在新时代推动中国歌剧更好的发展。

【关 键 词】中国歌剧;少数民族题材;民族音乐;融合

▼谱例 1 《牧歌》▼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独特审美范式和美学演进路径/许  婧

【内容提要】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实际是怎样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并形成中国独有的民族审美“典型性”的历史,即在政治美学、真实理念、东方审美、文化身份上守恒的清晰的美学演进路径,呈现与欧美截然不同的文化语境、题材形态和美学风貌。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电视纪录片60多年来在学习、借鉴、交融中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从而丰富“讲述中国故事”影像空间的实践,观照其如何拓展形式和风格、更新表达语态、提升传播影响力,达成在美学、社会学、传播学和产业发展上的平衡和多维效果。

【关 键 词】中国电视纪录片;纪录理念;审美范式;美学嬗变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海报▼

影像的力量:走进院线的纪录片/赵  远

【内容提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在院线放映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些纪录片展现多元化的创作模式、影像语言,深刻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大众文化心理,贴近现实以更大的可能性挖掘市场潜力。在看到纪录片在院线放映的良好发展前景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保有清醒的意识。

【关 键 词】院线;民族历史;个人记忆;家庭影像

▼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剧照▼

封二 

中央歌剧院原创歌剧《边城》剧照


封三 

《文艺研究小丛书》《鲁迅传记研究资料汇编》书影、简介


封底 

原博作品《灵璧问道》系列


延伸阅读

《艺术评论》2022年第8期目录

《艺术评论》2022年第9期目录

《艺术评论》2022年第10期目录

新媒体编辑:赵金领

审核:王  丁

终审:王瑜瑜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艺术评论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